首页 » 新闻 >

体育赛事安全监管新规:实行赛事“熔断机制”,安全事故严肃追责问责

2021-07-06 12:19:45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继白银马拉松事件敲响警钟,体育赛事安全新规正式落地。

7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国家体育总局了解到,经国务院同意,体育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在内的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明确监管原则、夯实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标准、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安全保障和严肃追责问责六方面,明确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政策。

《意见》指出,近期发生的2021(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公共安全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暴露出目前体育赛事活动的监管薄弱和安全隐患。在此背景下,《意见》将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监管举措,统筹发展和安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意见》提出建立体育赛事“熔断机制”,要求密切关注赛事进程,在办赛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在不具备继续办赛条件的情况下,及时终止赛事。

明确主体责任

《意见》对赛事有关各方的责任做出了明确界定,强化监管责任需要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其中,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谁审批(备案)、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对体育赛事活动承担安全监管责任。

赛事组织者对体育赛事活动安全负主体责任。主办方、承办方、协办方等组织者对体育赛事活动安全负直接责任,赛前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明确职责分工。具体而言,主办方应当建立组委会等赛事组织机制;承办方应当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确保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协办方应当确保其提供的产品、设施或服务符合质量和安全标准。

场地空间提供方则负有安全服务保障义务。《意见》强调,各类体育活动特别是利用公园、山地、森林、江河湖泊、海洋、空域、公共体育场馆等自然资源或公共资源举办的,场地提供方或管理者应当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协助承担应急救援等救助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对于监管力度也有所加大,要求加强对各类赛事活动的评估指导监督,并制定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各级体育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体育赛事活动的信息收集工作,制定年度体育赛事活动服务指导目录,加强赛前研判、赛中指导、赛后评估。对参与人数较多、人身危险性较高或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体育赛事活动,应当重点监管。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应当征求相关单项体育协会等专业机构意见,及时督促主办方整改。

围绕应急处置预案和安全措施,《意见》要求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一律制定灾害性天气等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置预案(包括实时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防范、比赛中止或延期、及时救援等内容)。实行“熔断机制”,密切关注赛事进程,在办赛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在不具备继续办赛条件的情况下,及时终止赛事。

严肃追责问责

可以说,《意见》的出台是对我国国内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各类体育赛事发展现状的及时回应。

以马拉松赛事为例,近年来呈现井喷式发展,越野跑等部分马拉松项目逐渐向专业化发展,对参赛者、赛事场地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据《2019~2021年中国马拉松赞助市场发展报告:回顾与展望》,近年来我国各地申办和承办的体育赛事迅速增加,大批商业性赛事涌现。2018年规模赛事(路跑类赛事800人以上,越野跑及其他赛事300人以上)高达1600场,2016~2019年赛事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今年五月发生的白银马拉松事件,则暴露出赛事井喷背后的安全隐患。以此为转折点,此后政策风向迅速走向收紧,多地体育赛事被紧急叫停。

5月24日,国家应急管理部部务会督促有关方面深刻吸取甘肃白银马拉松越野赛事件教训,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和重大活动安全管理。同日,浙江省体育总会发布《关于加强体育社团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暂停中长跑和越野赛等赛事活动举办,同时对所有体育赛事活动进行安全风险排查。

南宁也在上个月宣布,今年举办的南宁国际龙舟赛和南宁国际马拉松线下赛事将建立“熔断机制”,制订更严格的安全预案。南宁国际龙舟赛预计只进行本土选手参加的“绿城组”赛事,参赛人员需提供核酸检测报告或新冠疫苗完全接种证明。对马拉松等大型群众体育赛事,体育部门及组委会将贯彻“全民健身重在参与、安全第一”理念,按照大型活动的总体要求,做好安全工作,建立“熔断机制”,如出现极端天气或其他不适合继续比赛的情况,将及时叫停比赛。

湖南、广东等省份亦纷纷跟进,全国60余场山地越野、马拉松等赛事被取消或推迟。6月2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暂停相关体育活动的通知》,暂停山地越野、戈壁穿越等新兴高危体育活动;同时要求各地立即对辖区内的路跑赛事进行梳理排查,对不合规的赛事进行针对性整改。

因此,此次11部门印发的《意见》将为未来体育赛事活动的管理和规范指明方向。在严肃追责问责的部分,《意见》尤其强调,未来将建立健全体育赛事活动安全事故追责问责机制,厘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明确处分种类和运用规则。

(作者:刘美琳,实习生郜楚煊 编辑:钟映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