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财快评:“躺平”,是内卷的另一面,还是新的陷阱?

2021-05-19 18:19:14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来又有一个词在互联网上走红:“躺平”,简单的说就是低欲望、低动力、无追求的生活模式。这乍一看和“佛系”有相似之处,但其实颇有不同:“躺平”更多反映的不是自省后内心的平静,而是对另一个热词“内卷”的反抗。

就具体生活方式而言,“躺平”可能更接近于若干年前媒体报道的“三和大神”——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周围生活,工作一两天就去网吧泡两三天。而《小舍得》里的颜鹏,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高级版的“躺平”,没什么追求,每天回家就是打游戏,想着总可以继承家业(其实也没兴趣)。

在各种网络论坛上,有许多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在分享自己的躺平经验,有回家躺平等着继承家业的,有主动调去“养老岗”的,有放弃500强回家打零工的……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如果这只是个人的选择,自然无可厚非,某种程度上还是社会的进步。但如果其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则有必要探讨其成因了。

其实躺平并非中国特有,在英文就中有一个专门的词NEET(没有在工作、读书或受训),又被译成“尼特族”。而在日本,则有“蛰居族”、“平成废宅”等诸多称呼,部分评论家则提出了“低欲望社会”这样的概念。例如著名评论家大前研一就著有《低欲望社会》一书。

大前研一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日本所谓“安倍经济学”,所以部分观点也颇有争议。他有见识的一点是:指出“低欲望社会”和“少子化”之间的联系。

最近人口普查数据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不免让人想起曾经对计划生育的宣传:人口过快增长会增加资源环境压力,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以此推论,当出生人口趋缓,各种压力也会减少,人均生活水平会提高很多。这种情况下,“拼搏”的动力减弱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合理。

问题是,“躺平”不仅是低动力,还伴随着低欲望、低消费——而且也不是因为精神需求升级而减少物质消费,这似乎不是收入水平增加的应有之义。经济学中有一个简单的“工作—闲暇”模型,认为消费者会在工作(由此带来消费)和闲暇之间进行平衡。但如果消费减少到“近乎0”,只能说是工资低到不足以放弃任何闲暇。——在网络上,曾有人将自己的“躺平”比作动物的“冬眠”,当食物还不足以弥补觅食的支出,就只能冬眠了

与此相对应的是,选择不“躺平”的人,也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对打工人是“996”,对青少年则是“内卷”。躺平,可以看作是对这一现象的“镜面反射”。内卷越严重,也就是要获得单位食物要付出更多竞争,也就可能让冬眠更有优势。

如果种群的大部分个体选择冬眠,显然不是一个积极信号。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还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人口增长趋缓的影响比部分专家分析的更复杂。另一方面,老龄化也并未如有些人预测的那样带来太大压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特约作者)

(作者:殷俊 编辑:李靖云)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