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审计署:7省56家银行发放不符合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条件贷款7.98亿

2021-03-20 12:19:08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3月19日,国家审计署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下称《结果》),2020年第四季度,审计署组织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5个中央部门、85户中央企业开展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共抽查了645个单位,涉及资金1288.79亿元,重点关注了创新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等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在创新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方面,国家审计署重点审计了9个省的11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141家地方法人银行,关注前述单位2020年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管理使用情况。

《结果》显示,总的看,政策实施平稳有序,政策传导较为顺畅,政策落地成效较好,但也发现了两方面问题:

一是各地对个别政策内容执行标准不统一。主要是对于未进行工商登记的农户经营贷款、小微企业主及其配偶担保的企业贷款是否纳入政策支持对象,各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执行标准不一,影响政策的普适性及地方法人银行的积极性。

二是部分政策支持资金使用不精准,为不符合条件的贷款提供政策支持,有7个省56家地方法人银行的7.98亿元非普惠小微企业、非生产经营用途等不符合条件的贷款,获得人民银行支持资金1.88亿元。

如何选定央行支持政策企业名单?据央行台州市中心支行行长王去非日前撰文介绍,该辖内信用贷款发放量最多的某银行,首先由总行对11万的贷款客户进行风控筛选分类,产生可以发放信用贷款的“白名单”2.7万余名客户,然后客户经理结合多年从业经验在白名单的范围内再做“二次筛选”。

王去非在文中还谈到了要防止信用贷款“大跃进”及“应延尽延”政策被扭曲的问题:

王去非认为,现阶段信用贷款也并非越多越好。从银行角度讲,如果超出自身的风险识别和把控能力盲目做大信用贷款,势必导致风险上升。从企业角度讲,信用贷款较担保类贷款额度小、利率高,部分有条件的企业更偏好于选择担保类贷款。从社会层面讲,抵质押、保证类贷款客观上起到对企业融资的外部约束作用,信用贷款增多可能会诱发部分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的融资冲动,产生过度融资风险。

同时,过度延期也会埋下未来不良回升的隐患。王去非称,正常情况下,企业主动要求贷款延期特别是无还本续贷和展期,一般意味着该企业资金链紧张、还款能力有瑕疵,银行应予以关注,但现实已经“反转”。

一是社会氛围促使“应延尽延”向“无条件延”演化。一些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认为疫情期间银行就应无条件办理延期,如银行拒绝办理延期,客户就会投诉至政府及金融管理部门要求协调干预。

二是在社会舆论、上级高频考核通报等共同作用下,银行加大延期营销力度,普遍要求客户经理主动联系客户,降低客户延期准入门槛。部分银行甚至弱化商业原则,只要客户贷款未逾期就给延期,并将不予延期视作“例外”,要求客户经理作出相关说明。

三是基层人员受考核奖励、掩盖不良等诱惑,道德风险恐难以避免。企业也有隐瞒真实经营状况获取延期的动机,银企双方“一拍即合”。

四是客户是否“受疫情影响而暂时困难”甄别难度大。一些即便没有疫情也经营困难的企业,本该被市场淘汰,但疫情之下其真实经营状况反而说不清、道不明。

五是无还本续贷等于取消了对企业资金紧张程度的“压力测试”,尽管银行通过大数据、实地走访等方式多方了解,但还是难以替代“还本”这一压力测试。

而对于审计署提到的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一位东南沿海地区的监管人士日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由于对政策执行标准不太了解,今年辖内不少获得央行资金支持的企业出现了提前还款的情况,可能主要是担心审计署审计,影响征信。”

(作者:李愿 编辑:周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