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投 >

【两会财访间】温彬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更多形式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有望出台实施

2022-03-05 18:19:26来源:中国网财经

(受访者供图)

中国网财经3月5日讯(记者 王擎宇)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等目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近年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不断扩容,央行创新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专项再贷款,部署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后续安排。今后,更多形式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有望出台实施。

5.5%的中高速增长预期体现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温彬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实现的。报告指出,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稳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就业、保障民生。预计今年新毕业大学生1076万人,比去年多增加了167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明显大于去年,必须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速。此外,部分企业、行业、地方政府还面临一定的债务压力,也需要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速才能防止出现债务风险。

温彬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5.5%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我国经济韧性强、政策空间大,只要把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落到实处,通过艰苦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赤字率下调 但财政支出力度仍然有保障

温彬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一方面,通过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另一方面,通过保持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同时更加合理使用支出,来增强财政的可持续性。

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温彬表示,从近三年来看,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我国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的国际警戒线之上,设定为3.6%。去年随着经济形势恢复,财政赤字率降至3.2%。今年比去年进一步下调0.4个百分点至2.8%,恢复到了2019年的水平。赤字率的下调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但财政支出力度仍然有保障。今年财政收入有望保持继续增长,加上上缴结存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增强了可用财力的保障力度,支出规模将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今年,新增财力将重点向基层下沉,聚焦保企业、稳就业、保民生、扩需求、促消费等领域发力。

温彬认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在去年专项债券发行节奏相对滞后,一部分资金结转至今年使用的情况下,今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与去年持平,是相对较高的新增规模,体现了财政政策加力支持稳投资、稳增长。为配合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做到政策靠前发力,今年已经提前下达1.46万亿元额度,专项债券发行节奏比去年明显加快。今年除在建项目后续融资之外,新开工项目主要集中在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领域。此外,还要通过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撬动更多民间投资,扩大有效投资。

货币政策继续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温彬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应对三重压力,去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发力支持稳增长。央行连续两次全面降准,优化银行资金结构,下调逆回购、MLF、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引导LPR两次累计下调15个基点,新增支小再贷款,推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接续实施两项直达工具后续安排等,总量和结构政策工具并举,对于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总需求不足问题仍是影响经济下行的主要表现,为此,货币政策要继续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温彬提出,就流动性而言,今年将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1月,新增信贷和社融均创单月统计新高,社融增速已经触底反弹,宽货币逐渐转向宽信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预计央行将继续通过逆回购、MLF操作等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也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就利率而言,今年将继续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一方面,可以通过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降低逆回购、MLF等政策利率仍有空间和必要,这样不仅会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从而引导LPR下降,而且有助于引导广谱利率水平下降。

就汇率而言,在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以及俄乌地缘冲突升级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人民币作为避险货币的特征进一步显现。过去两年,我国出口形势良好,但受原材料、人工、运费等涨价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很多中小企业经营业绩下降。今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外贸、稳外需,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支持力度,确保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稳定。

就政策工具而言,近年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不断扩容,央行创新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专项再贷款,部署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后续安排。在此基础上,今后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主体迫切需求等情况下,更多形式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有望出台实施。

就风险而言,今年的风险挑战预计将明显增多。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为全球经济走势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路径逐渐清晰,预计在3月结束购债后将启动加息,年内也会开始缩表。从历史经验上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通常会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对新兴经济体形成冲击。我国将坚持“以我为主”,同时也有必要兼顾内外,持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应对好各种风险冲击。

下半年猪价或进入新一轮上涨 将对CPI形成较大上涨压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温彬介绍,从历史上看,2015年后我国CPI走势相对平稳,CPI增长目标除了在2020年疫情期间设定为增长3.5%左右,其余年份均为增长3%左右。PPI增速却呈现更大幅度的波动,并在去年创下2003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新高。PPI与CPI走势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价格从生产端向消费端的传导存在不畅之处。今年,要关注PPI在高位情况下向下游传导对CPI的影响。

温彬表示,从结构上看,CPI主要由食品分项和非食品分项构成,其上涨的动力来源可大致分为食品价格的推动和非食品价格从上游向下游的传导。食品价格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新一轮猪周期何时开启。目前,本轮猪周期正处于产能去化阶段,猪肉价格同比增速已经连续16个月负增长,是拖累CPI走势的主要原因。去年6月后,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出现环比下降趋势,按照历史规律推算,反映到对生猪出栏的影响大致滞后10个月,也就是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可能进入新一轮上涨。非食品价格的走势与PPI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价格从上游向下游的传导在很大程度受到全球输入性通胀的影响。

温彬强调,当前,全球通胀仍处于持续升温中。今年1月,美国CPI同比上涨7.5%,创1982年以来的40年新高。欧元区调和CPI同比上涨5.1%,为1997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新高。英国CPI同比涨幅也达到了5.5%,创1992年以来的新高。本轮全球通胀主要源于疫情冲击下的供给受限。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市场避险情绪迅速升温,以能源为首的大宗商品价格再次开始上涨,预计年内价格易上难下,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

温彬表示,在国内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等政策调控下,我国通胀水平有望保持在可控区间,但未来通胀走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在全球通胀高企的情况下,我国面临输入性通胀风险。另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去年暴涨之后,今年年初以来天然气、棕榈油、原油、铝、动力煤、铁矿石等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再度出现明显上涨,如果新一轮猪肉价格上涨叠加价格从生产端向消费端传导形成共振,那么将对CPI形成较大上涨压力。

灵活就业人员稳岗稳就业压力不容忽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温彬介绍,从历史上看,2020年在疫情影响未提出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形势下,就业目标成为首要目标,当年新增就业人数目标定为900万人,2017年以来的其余年份新增城镇就业目标均为1100万人。今年新增就业人数目标保持了1100万人,连续多年维持在这一目标体现了不小的就业压力。

温彬表示,一方面,经济增速的回落或导致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去年在我国经济取得8.1%的较高增速下,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虽然完成了全年任务,但新增就业规模仍低于疫情之前2013-2019年各年水平。另外,从新增就业人数超额完成情况来看,去年超额完成了15.4%,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今年经济增速将明显低于去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也有可能下降。

另一方面,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2020年疫情期间部分高校实行了扩招,今年迎来集中毕业期,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首次突破千万人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长18.4%,明显高于2017-2021年的增速水平(分别为3.9%、3.1%、1.7%、4.8%和4%)。此外,我国拥有2亿灵活就业人员,这部分人群基数较大,一旦形成失业,将对收入、消费、民生等环节形成冲击。在经济增速回落背景下,这部分人群的稳岗稳就业的压力也不容忽视,要做好劳动保障等工作。

为实现就业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温彬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拓宽就业渠道稳就业,稳定市场主体,运用好财税、金融政策,清理取消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等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另一方面,要通过保障重点人群稳就业。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支持,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保障,促进农民工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