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投 >

“罕见病第一股”上市首日破发跌27% 市场亟待破解支付难题

2021-12-11 12:19:52来源:财联社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朱洁琰)讯,12月10日,罕见病药企北海康成-B(1228.HK)正式在港上市,发行价为12.18港元/股,开盘遭遇破发。截至今日收盘,下跌26.93%,报8.9港元/股。

“父亲自制罕见病药救孩子”、“罕见病患儿母亲收寄管制药被指贩毒”、“多款罕见病天价药被纳入医保”,一系列社会和政策事件让罕见病在近期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作为“罕见病第一股”,北海康成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亦备受关注。

对于北海康成港股上市首日即破发,鲸平台智库专家、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研究员林玮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这其中有部分市场原因,“今日港股医药股普遍大跌,而今年以来根据港股18A条款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医药股大都也跌得比较惨,并非北海康成一家如此。今天科创板热门新股迪哲医药也出现大跌,这反映了一二级市场某种程度上热度和估值的倒挂。”

招股书显示,目前北海康成3个产品已经上市,4个产品处于临床阶段,1个产品处于IND准备阶段、2个产品处于临床前阶段,另外3个基因治疗专案处于先导识别阶段。

三款上市产品分别是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又称亨特氏综合症)用药海芮思,口腔粘膜炎用药康普舒和早期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药物奈拉替尼。

包含已经商业化的产品,在罕见病领域,北海康成拥有七种生物制剂及小分子产品及候选产品,用于治疗亨特氏综合症(MPS II)及其他溶酶体贮积病(LSD)、补体介导紊乱、A型血友病、代谢紊乱,以及罕见胆汁淤积性肝病,包括Alagille综合症(ALGS)、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及胆道闭锁(BA)。

三款上市产品贡献了主要收益,招股书显示,2019和2020年,北海康成销售产品所得收益分别为1500万元、1200万元,2021年上半年销售收益为1220万元。2019和2020年净亏损分别2.18亿元和8.46亿元,2021年上半年净亏损3.44亿元。

从招股书来看,北海康成目前令投资者担忧的一个问题是三款商业化产品均为license in。

林玮认为,公司管线主要是license in模式获得,会对估值产生影响。

此外,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北海康成的产品在中国商业化并不顺遂。公司的三款上市产品均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我国高值罕见病用药支付环节尚不成熟,商业化颇受影响。

以北海康成的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用药海芮思为例,2020年9月,该药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2021年6月份在中国商业化应用,但目前尚未进入医保。每年的药费在100万到200万,而且需要终生用药。

根据东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3月份发布的《关于调整2021年度“苏惠保”特定高额自费药品目录的公告》,苏惠保将海芮思调整进“苏惠保2021年版的特定高额自费药品”目录里,并且带病可保。但2021年10月12日开始发售的“苏惠保2022”,海芮思又被调出了保障目录。

对此,当地医保热线的回应是,苏惠保是商业保险,具体以保险公司政策为准,药品目录调整系公司行为。承保方则表示,将海芮思纳入2022年苏惠保中希望不大。有可能是这款药使用的人不多,或是被其他药品所代替。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患有亨特氏综合症的仅有4人。

林玮表示,我国近期虽把多个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但整体上费用支持、审评支持和独占期限支持等都还较弱,罕见病用药研发面临后续商业模式难题,社会舆论也不利于正常收费回本。

虽然北海康成在上市首日遭到了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但作为中国罕见病第一股,也是名副其实的探路者,可能市场需要给它更多耐心。

北海康成成立于2012年,在上市前完成了8轮融资,吸引了启明创投、盈科资本、元明资本等多家明星资本加持,以及药明生物和泰格医药两大CRO龙头公司支持,合计融资金额超过2.7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