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投 >

你的幸福一定要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

2021-03-12 12:19:08来源:企业观察报

自己的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是不是一定要来个你死我活?

今天,企业思想家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企业管理学当中的“博弈论”。

什么是零和游戏

零和游戏又称为游戏理论或零和博弈,源于博弈论(Game Theory)。它指在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相加结果为零,而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

早在2000多年前,这种零和游戏就广泛用于有赢家必有输家的竞争与对抗。“零和游戏规则”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人类社会中有许多与“零和游戏”相类似的情形。

与“零和”对应,“非零和”( Non-Zero-Sum)即“双赢”或“多赢”的基本理论就是“利己”不“损人”,通过谈判合作达到互利互得、皆大欢喜的结果。非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一方不必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也并非另一方的所失。

事实上,在不希望自己利益受损的前提下,我们也希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有所增加。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要尽可能采取非零和思维,即大家都能获利,无论是暂时的、当下的,还是未来的,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正如两个商户拿两桶米进行交换,不是一桶多了另一桶少了,而是可能还会生出第三桶米来。

理论应用

逛街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只要你看到一家麦当劳快餐店,就会在不远处发现一家肯德基快餐店;只要你在街头看到一家达芙妮店,隔不了几十米就会有一家奥康店;步步高与心连心总是比肩而立;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就只有一街之遥。

这不是重复建设、把自己扔进“红海”了吗?为何经营类似产品的很多店都会两两出现,甚至在一条街上呢?难道它们就不担心自己的生意被别人抢去吗?事实上,这一现象在经济学中是有理论依据的。

图片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吴晓凌 摄

一方面有规模效益,同类型的门店开在一个街区,会吸引相关的配套供应商,有统一街区标识和文化符号,以及相关的管理政策,由此带来相应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

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品牌效应。首先是地域性大品牌,如温州小商品市场、中关村科技街、湘潭老布市场等。

其次是微观企业品牌。设想一下,如果同一条街上,相隔不远就有两家或者更多同一品牌的店面,你会有何感想?如果想加盟这些店,你就会联想到这个品牌知名度高、实力雄厚,加盟后一定能赚钱,这无疑会增加你加盟的决心和动力;如果你去逛街,每隔几步就看到同一个招牌,你可能会联想到这家企业很有影响力。星巴克的制胜之道也是密集开店,树立公司形象,培育消费需求,在同一条街上开店,生意却都出奇的好。

如此说来,商铺开在一起,的确不是什么坏事,更不是你盆满钵盈,我却血本无归。相反,同类竞争者“碰”在一起,大家可以一起挣钱,共创共赢。再跳出来看大一点,我们以史为鉴,会发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一样可以实现双赢或多赢。

1982—1984年,美国对日本汽车行业实施贸易制裁,美国汽车制造业减少了 6万个工作岗位,成为里根总统任内美国失业率最高的时期。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在1945—1969年、1970—1989年、1990— 2000年这三个时段,美国对外制裁的成功率分别是50%、31%和29%。

也就是说,虽然美国对外制裁的次数在增多,但制裁的作用在递减。有的美国学者甚至认为美国对外制裁的成功率仅有5%。对美国政府当前奉行的单边贸易政策,欧盟官员直言:“贸易政策不是零和游戏,不是输赢之争。欧盟相信,贸易能够而且应该是双赢。”

管理启示

电影《美丽心灵》中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约翰·纳什教授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给二十几个学生上课,教室窗外的楼下有几个工人正在施工,机器的轰鸣声严重干扰了正在上课的师生,于是纳什走到窗前狠狠地把窗户关上。结果马上有同学提出意见:“教授,请别关窗子,实在太热了!”而纳什教授一脸严肃地回答说:“课堂的安静比你舒不舒服重要得多!”然后转过身去继续在黑板上写着数学公式。

此时,一位叫阿丽莎的漂亮女同学(这位女同学后来成了纳什的妻子)走到窗边打开了窗子,纳什侧眼望去,用责备的眼神看着阿丽莎:“小姐……”而阿丽莎对窗外的工人说道:“打扰一下,嗨!我们有点小小的问题,关上窗户,这里会很热;开着,却又太吵。我想能不能请你们先修别的地方,大约45分钟就好了。”正在干活的工人愉快地说:“没问题!”又回头对自己的伙伴们说:“伙计们,让我们先休息一下吧!”

阿丽莎回过头来深情而快意地看着纳什教授,纳什教授也微笑地望着阿丽莎,既像是讲课,又像是在评论她的做法似地对同学们说:“你们会发现在多变性的微积分中,往往一个难题会有多种解答。”

阿丽莎对“开窗难题”的解答,使得原本的一个零和博弈变成了另外一种结果:同学们既不必忍受室内的高温,教授也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讲课,结果不再是0,而成了+2。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其实并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僵局,那些看似零和博弈或者是负和博弈的问题,也会因为参与者的巧妙设计而转为正和博弈。这一点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零和原理的参与者,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幸福”即所得,“痛苦”即所失,因而零和博弈的参与者之间不可能达成合作关系。

今天我们认识到竞争并非一定要“你死我活”,相反,通过竞争我们还可以互相“帮忙”,让各自都活得更好,这就是“竞合”的道理。在竞争中升华自己,在合作中对标别人,岂能“零和”!

竞争给每个企业以压力,又给每个企业以动力,它促使企业追求卓越品质,提升服务水平,在满足各自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共同做大市场蛋糕,让自己多分蛋糕。

还要警惕那些过分强势的人,“因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阿尔贝·加缪就曾说过“非赢不可的心态,表示这人的精神层次很低下”。

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展现出了勃勃生机和强大的活力,正是非零和博弈原理的最好体现。《人民日报》2019年5月14日专版文章指出:人类命运的昌盛必然要懂得从“零和”走向“非零和”。

2019年8月,新华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智囊、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的作品《非零和博弈:人类命运的逻辑》,指出人类文化的演进的结论,就是要走向非零和时代。此书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75本必读商业书之一。

运用博弈论的观点,揭示人类历史的必然命运:世界与人类发展的推动力和最终趋向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共赢的“非零和”关系。

非零和原理,不仅是一种思维模式,更应成为一种工作理念;互利共赢,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还可引导我们跳将出来,回看习惯了的思维和走过的路,找寻独到的工作方法和指南;有时还会让我们从“超系统”或“子系统”中找到出路,从此天地一片开阔。

文章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END

编辑|丁凝 主编|张宁

校对|谷红欣 视觉|牛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