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投 >

特区四十年 五段青春故事,创新之城深圳的科创密码

2020-08-24 18:19:03来源:时代财经

深圳城区新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人是万物的尺度——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曾提出这样一个跨时空概念的命题。人类历史进程中,个体命运常与时代发展不断交融,形成特有的潮流与个性。他们的故事,是一代人的青春与抉择,也是人们回首一段历史时的参照。

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深圳四十年来的发展速度可谓举世瞩目:从只有3万人口的无名海边小城,到人口过千万、城区面积2000多平方千米、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的国家代表城市。深圳四十年的发展,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四十年发展历程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不断涌入深圳,寻找各自人生的诸多可能。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是各地年轻人涌入深圳的内心写照。

据“南方+”援引相关统计数据,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2.5岁,各地年轻人选择来此奋斗、扎根。现在,深圳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移民城市,近5年来,深圳每年保持新增常住人口40万~50万人。

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是深圳经济的发动机,让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不断获得前进动力。几位来自深圳代表性科技产业的受访者,作为深度参与了深圳发展浪潮的个体,向时代财经讲述了他们在变革时代中的拼搏。

推动深港科技合作的“摆渡者”

特区成立四十周年,无数人的青春汗水在此浇灌,对于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来说,这座年轻的城市亦布满了自己奋斗的足迹。

1988年5月,张克科带着调函从湖南来到深圳,先后在深圳图书馆、市政协、市外资办、高新办、市科技局、市科协和深港产学研基地等地方工作。在28年的工作生涯里,参与深圳科技产业发展、推动深港科技合作成为他最宝贵的记忆。

在深圳工作的第十年(1998年),张克科接到通知,前往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报到。在那之后,张克科便开始参与深圳科技产业发展的一线工作。彼时,张克科还同时兼任深圳经济特区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的秘书长,关注深港合作。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1996年深圳市政府向国家科技部申请的国家级高新区,是深圳经济特区内的首个国家级新型园区。该区域范围包括深圳大学、南山第五工业区,当然也包括深圳科技园、高新技术工业村和京山科技园等。目前,该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锋阵地。

在深圳工作后二十年,张克科主要参与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的合作,筹备成立深港产学研基地,调研策划虚拟大学园等。

但最值得记忆和骄傲的事件,张克科认为,是给高新区道路命名这样一个最普通又最有影响力的经历。

张克科回忆起当时高新区规划和开发的过程:“那是1998年底,方案还在纸上,土地整备问题特别突出。深南大道以南只有2平方公里多一点可以规划,大部分还在填海滩涂的沉降期。北环大道以北的南山第五工业区,除了松坪山住宅配套外,大多是菜篮子工程相关的企业,像做啤酒瓶的华晶玻璃等。”

此前,高新办建设监督处的处长在工作岗位上累倒住院,领导便让张克科代理监管和服务高新区的建设现场。“我们清理规范户外广告,统一高新区形象标识体系,完善园区绿化和公共道路。整天和园区的各家各户、管理市区街道的各个部门打交道。”张克科说。

“现在深圳高新区的街道名称就是完全按照我们提交的方案公布实施的。每每有企业说他们在哪个道、哪个路,我都清楚的知道这个坐标。根据当时道路命名方案,东西走向叫高新X道(如高新七道、高新中一道),南北走向叫科技X路(如科技北四路、科技南八路);约定俗成的主干道科苑路、涉及社区的铜鼓路、玉泉路,涉及许多企业的朗山路等保留,不要让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

深圳高新区城市新貌 图片来源:图虫网

张克科笑称,自己也遇到过几次迷路,思考当时规划路线时的失误,遇到熟悉的路段标识,自己也会很兴奋的拍下晒图。

2000年,张克科又兼任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长,主要联系高新区,并直接担任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创始主任,开始着手全新技术领域和公共基础平台的建设。直至2005年,张克科重新回到高新办做专职副主任,全力以赴投入和香港科技园、香港数码港的合作,推进深港创新圈的建设。

“2005年夏,中央有关部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来深圳调研。深圳市政府提出发挥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共建‘深港创新圈’的设想。”张克科回忆道,在推动深港合作方面,其参与创建了深港产学研基地,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和香港科技教育界建立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为香港中文大学入住高新区,在突破重重困难后,最终促成香港首次在境外开办独立分校。

于张克科而言,高新区是深圳日新月异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当年为了改善建筑工地不美观进行绿化,现在的高新南四道已经绿树成荫。大冲深南路段树立的120米大幅广告‘创新的沃土、创业的家园’虽已不在,但这十个大字成为深圳创新发展的标志和创新文化的符号,深深烙在一代代继往开来的南山人心中。”张克科在自己的笔记上如此写道。

从深圳走向世界的跑马达人

在各类以深圳为城市背景的早期影视作品里,这是一座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城市。无数热血青年到此,在得天独厚的时代机遇面前开启他们的创业生涯。

1999年林震东来到深圳时,深圳的电子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产业形态尚且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但彼时商业政策宽松友好,深圳周边聚集着大量从事电子产业的人,加上拥有毗邻香港国际市场的优势,“深圳必将成为全国无可替代的电子产品的高地与集散地。”林震东想。

决定留在深圳后,林震东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深圳华强北租了一间商铺做电子产品贸易,产品包括传呼机、对讲机、手机等。

“当时的产品主要都是传统国际品牌,而国产手机还没见身影。我们就这样做了两三年的进口及内销生意,积累了一些资本。2002-2003年期间,我们看到国内手机企业逐步开始集成生产和进行探索式自主研发。”林震东介绍道。

深圳华强北路 图片来源:图虫网

深圳电子产业的崛起,正是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华强北”奇迹。2005年,林震东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天珑移动。目前,天珑移动业务涵盖手机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以及5G毫米波技术的研发。

“台湾联发科(MTK)的整机设计方案开启了我们团队的手机事业。当时MTK芯片及设计方案降低了手机设计的门槛。”林震东向时代财经介绍,“我们不甘只做国际品牌的贸易商,决定在自主设计上谋求发展。所以我们开始物色团队,前期的设计从结构外观开始,后来逐步组建软硬件研发团队,走的是从贸易到研发的路子,慢慢发展成了今天的样子。”

天珑移动以海外为主要市场,客户包括AT&T、Sprint和Orange等美国、欧洲一线电信运营商以及Motorola、Nokia以及LG等国际知名品牌公司。目前公司业务已遍布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泰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研发方面,天珑移动拥有海归高级人才团队和超过1000人的研发技术队伍。截至2019年底,公司专利申请量3000余项,其中5G毫米波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达30项。“公司目前正在全力攻坚5G毫米波传输技术,并与联发科技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在5G毫米波及物联网技术相关的芯片开发方面,展开紧密合作。”林震东说。

对于林震东而言,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深圳科技企业获得研发人才和技术的关键。“相关优惠补贴政策吸引众多海内外人才与资金来到深圳创业,极大地推动了深圳科技产业发展,让人更具备国际性视野。”

活跃的创业环境,为深圳创业者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每天都有大量的新加入者。作为深圳早期的创业者,林震东创业至今已有15年。对于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电子产业,林震东也在不断寻求自身企业差异化市场。

“比如我们曾经做商业客户市场,成功了,又尝试开拓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ToC类市场。”林震东表示,电子及通讯行业是没有天花板的一个行业,行业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延展能力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尤其是企业落点在深圳这个科创氛围活跃的城市,可以和创新型企业合作,也可以做投资。“机会非常多,所以说深圳的确是创业的沃土。”

随着深圳科技企业发展不断加快,中国企业也必然从普通设计制造走向中高端科技智造。林震东向时代财经介绍,随着5G和物联网时代到来,天珑移动近些年也在加大相关产品线的技术与研发投入。

大多数创业者集热血、自律、坚韧等特点于一身,林震东也不例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对马拉松的爱好。“林总跑遍了全球大部分马拉松,也带动了很多公司员工爱上这种需要持久耐力和毅力的运动。这不仅是公司文化的体现,也是创业精神的一部分。”一名业内人士评价道。

2019年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中的林震东 图片来源:受访者

“恰同学少年”,来了就是深圳人

四十年改革开放,让深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座中国南边滨海小城,正在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向更多年轻人敞开怀抱。

与早期来深青年不同的是,随着国际化大都市逐渐成型,更多掌握知识和技术的高学历人才带着他们的梦想在此生根发芽。在科技创新的各个产业和岗位上,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6年研三毕业前,陈明(化名)在各类招聘中六神无主,直到收到深圳某金融科技公司的offer,陈明来到了深圳。刚来到深圳的他面临着房租贵、工资低的现实问题,几次搬家辗转后,公司帮忙申请到了公租房,才算稳定了下来。

对陈明来说,深圳金融科技企业本身就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因为深圳中小企业日益增多,当前公司业务主要是普惠金融。一些真正急需资金周转的客户,需要获得一笔资金解燃眉之急。公司的业务前景和发展空间都不错。”陈明表示,深圳科技企业的工作氛围非常融洽,身边同事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没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和内耗,让人感到舒心。

在陈明看来,科技产业在深圳的蓬勃发展给个人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包括薪水、职位、企业文化。“有的人不喜欢加班,有的人认为赚钱最重要,不在乎996。正是因为这种多元化的共存,深圳才有了活力,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陈明表示。

同样硕士毕业后,习惯了南方气候的宋煜(化名),决定离开北京回到南方。到深圳后,宋煜在一家无人机企业就职,主要参与无人机技术在行业应用方面的工作。

“因为深圳卓越的地理位置,拥有非常完备的产业供应链,科创企业在此的发展更加如鱼得水,企业发展好了,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对于年轻人而言就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宋煜向时代财经讲述,这几年自己很多朋友都从全国其他城市陆续到深圳发展。

在无人机行业工作,宋煜也切身感受到这个行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入职以来感受到,公司在坚持技术研发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技术能力能够被应用在传统行业中,能够帮助各个行业改善现状,提产增效。”宋煜表示。

宋煜介绍,除了产业自身升级,深圳市相关政策扶持也让无人机行业获得持续增长动力。早在2013年,深圳市制定了《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并每年分批次进行扶持,其中无人机就是重点支持领域。扶持的领域包括无人机设计测试、总装集成、人机交互等。

“在深圳科技企业工作,整体而言还是挺幸福的。能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平台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做一件对社会、对公司、对个人都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事业,这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宋煜说。

不过,置身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陈明和宋煜均向时代财经表示保持学习的重要性。业余爱好方面,他们喜欢周末约上三两好友徒步爬山,“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塑造自己不断积极向上的心态。”陈明表示。

随着深圳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升级,更多高新技术知识人才也在深圳安居落户,并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好处。

中科院高分子化学专业的李晓(化名)博士毕业后跟随老公南下深圳,加入了TCL从事改善TV面板性能的相关工作。根据深圳光明区的鸿鹄人才政策补贴,她一年能拿到22万元补贴。加上博士后留深,李晓也能拿到政府方面提供的一些科研经费补贴。

“这样的补贴是我工资之外的收入。相比较于我在其他地方就业的同学,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李晓笑称。

结尾

深圳经济特区四十而不惑,在时间长河的某个节点驻足回首,有奋斗者的底色,也有继往开来的勇气。越来越多的热血青年,在这座开放包容的南方城市寻找他们人生的答案。下一个四十年,深圳科技名片将由无数个他们共同打磨。可以预见,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航班继续航行,科技加速度也将继续助其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