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罕见跌停!业绩不及预期,惨遭高瓴抛弃的凯莱英还好吗?

2021-08-16 18:21:47来源:格隆汇

最近这两周,CRO很多企业都发布了2021年的中报,然而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前有美迪西一天飙涨16%,后有绝对龙头药明康德小跌3%。

8月15日晚间发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的凯莱英日子过得更痛苦,16日开盘后跌停封死,期间一次开板但随后立刻封死10%,收报375.3元/股。

1

撑不起市值的增速

凯莱英自上市以来的股价可以说是震荡上升了,从今年的3月至今涨幅将近90%几乎可以说是翻倍了,市值也一度站上了千亿,PE也是冲到了138倍的高位。

但回过头来看看凯莱英的业绩表现,属实是有些普通了,公司2021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7.6亿,同比增长39%;实现归母净利润4.3亿,同比增长36%;而扣非净利润3.53亿元,同比增长27.29%。

这样来看,表现“平平”的30%增速,远远无法撑起130倍的市盈率和千亿的市值,且从增速来看,凯莱英也算得上是CRO行业中吊车尾的企业了。

今天股价跌停后,凯莱英的市值也回到了911亿元。

增速不及预期的原因其实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经营性的支出拉得太满了,公司2021半年度营业成本9.7亿,占总营收的55%,同比增长49.1%,远高于总营收39%的增长,因此导致毛利率下降3.7%。

这其中,管理费用与研发费用同比大增,分别增长了48%和32.6%;而期间费用率为22.4%,较上年升高0.8个百分点。

而另外一个方面,作为海外业务占主导的凯莱英,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很大,凯莱英的客户主要是欧美大药厂,国外营收占比达到89%;而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大幅升值,这部分汇率对其利润产生了不利印象。

按照凯莱英给出的数据,去除汇率影响之后,凯莱英上半年营收增速在51.19%。

而不考虑历史汇率的影响,按照此前公布的数据来计算,在2021年上半年采用固定汇率营收计算之下,2019年上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凯莱英年复合营收增速为32%,略高于历史平均28.6%的增速。

受汇率影响,凯莱英的毛利率也出现大幅下滑,2020年同期毛利率48.6%,今年上半年只有44.88%,因此凯莱英2021年二季度扣非净利润增速仅有21.7%。

但这份半年报来看,只能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惊喜,但也不至于走向跌停的道路,这背后其实还有另一个因素。

2

太过高调的高瓴

文人的来去都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而资本市场作为一介“武夫”却做不到,都是风尘仆仆的赶来,又急匆匆的走了。

高瓴有多爱医疗健康不用多说,投资者很了解。迄今为止,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累计总投资金额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而仅2020年,高瓴对医疗健康领域出手就高达61次,是其去年投资数最多的领域。其中医疗器械领域为15次,约占医疗健康领域投资数的25%。

而2020年6月报告期时,高瓴加码了泰格医药和凯莱英这两家CRO赛道的公司,给本来就火热的CRO赛道再添了一把油。

因此凯莱英也高调起飞,从2020年8月4日到2021年8月5日的一年时间里,股价直接翻倍,从217元/股暴涨101.34%到437元/股。

从凯莱英2020年中期公布的前十大股东来看,高瓴新进持股440万,不过是限售流通A股。但从2021年中报中公布的数据来看,限售期一过,高瓴就减持了一半220万股,按照二季度的均价309元来算,减持金额将近6.8亿元。

曾经扬言“找到最好的公司,做时间的朋友”的高瓴高调进场,不到一年就急匆匆的走了,这可能也给二级市场的情绪带来一定的冲击,凯莱英不是“好公司”了么。

其实倒也不至于,虽然增速不算亮眼,但是业绩还是在稳定增长的。

从具体的业务来看,2021年上半年,临床阶段CDMO产品实现营收8.29亿元,同比增长了76%,占总营收的50%;商业化阶段CDMO产品实现7.87亿元,同比增长仅6.88%,占比41%,可见商业化阶段的CDMO服务这一块业绩并未放量。

据统计,凯莱英目前有28个商业化的小分子CDMO项目,且处于临床Ⅲ期的项目有36个(临床Ⅲ期是临床试验的后期阶段),离商业化的时间不会太久。2022年前,凯莱英要交付的订单金额高达6.72亿美元,约合44亿人民币。

由此来看,凯莱英未来的业绩还将会持续放量,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

3

结语

凯莱英今天的跌停来的猝不及防,但又可以预见,7月底到8月初股价狂飙了20%,站上了历史最高点,估值也是一路飙升至138倍。而昨晚给出的这份业绩中报,没有什么惊喜;此前高调入场的高瓴如今也抛售了一半的股票准备“甩手而去”,投资者自然也不想再买单了。

另一方面,海外营收占总营收90%的凯莱英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目前也没有享受到国内CRO行业迅猛增长,市场规模激增的发展红利。

所以从长期逻辑来看,凯莱英这个CRO的小弟撑不起如此高的估值,未来还将面临着进一步的回撤风险。